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电脑版          手机版
关注我们 |      
名称描述内容
观 点
张家界土家竹竿舞
来源:原创 | 作者:黎德明 | 发布时间: 2024-04-21 | 208 次浏览 | 分享到:

张家界土家族竹竿舞以武陵源区乐乐幼儿园传承的竹竿舞为典型代表。它在海南 黎族“竹竿舞”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注入了本地区的土家族文化,将本地土家儿女高 兴时的呼声“哦嗬……”伴于其中,特色独具,令人耳目一新;在表演形式上,创造 性地模仿动物动作,进一步增添了舞蹈的观赏性;在表演内容上,植入土家民俗和土 家故事,使竹竿舞具有一定的表演情节,丰富了竹竿舞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竹竿舞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并列跳”,也是最基本跳法, 一般是两人击鼓,四人敲击竹竿。跳舞者不分人数多少都可以跳。打击竹竿的分为两 组,并列排齐,每组两人对面而坐,分别各手握一根竹竿,并按照音乐和鼓点,分合 敲碰竹竿,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根据“开合分开合”的口令敏捷地进退跳跃。

二是“十字竹跳”。即两人打鼓,四人敲击竹竿。敲击者,相对或坐或蹲或站,变化 多端,并成“十字形”交叉,有节奏敲击竹竿。跳舞者各人站在特定的方位,顺时或 者逆时的在竹竿分合的瞬间进退跳跃,自然潇洒的做各种优美的动作。还有“单腿跳” 和“牵手跳”等。

2016 年,武陵源区乐乐幼儿园开设非遗课程,将“土家族竹竿舞”作为民族传统 舞蹈,在幼儿中进行传承和推广。

竹竿舞”又称“跳竹杆”,源于海南黎族。早在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竹竿舞黎语意为“跳柴”,因其又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目盛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千年历史。“跳 柴”原是古老的黎族祭祀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

张家界土家竹竿舞的第一代传人是慈利县杉木桥镇风岭村的黎大善,他出生于光绪3年(1877 年),20 多岁时曾去岭南黎族自治县谋生,在此居住了三年时间,与当地民族结下了深厚情谊,并向黎族同胞学会了许多习俗和民间歌舞。尤其是“竹竿 舞”跳得活龙活现,并融会贯通。回至家乡,黎大善把所学的“竹竿舞”传于自己的 儿子黎成华以及附近的相邻乡亲。黎成华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把“竹竿舞”和本地 民族文化相融合,注入土家族文化元素,形成了“土家族竹竿舞”,并传承于儿子儿媳。

1976 年,黎德明随父黎成华从慈利县杉木桥镇迁往武陵源居住。1999

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