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电脑版          手机版
关注我们 |      
名称描述内容
观 点
阳戏:“金钱吊葫芦”一般人不会唱,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 | 作者:非遗促进会 | 发布时间: 2022-12-02 | 2053 次浏览 | 分享到:
张家界阳戏属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地方传统戏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2022年9月,张家界阳戏又多了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向佐绒和谷彩花

  张家界阳戏属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地方传统戏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清中叶,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于北路阳戏。演唱特点为"金线吊葫芦"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声相结合,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

  2011年5月23日,张家界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57。

  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明末清初,悠久的巴楚文化艺术和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歌舞,以及湘鄂渝黔边区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张家界阳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张家界阳戏发祥于永定十三都,即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子垭镇犀牛潭一带,当时还没形成一个剧种,只是民间的草台戏,也就是由民间音乐组合起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张家界阳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戏剧体系,有较为固定的唱腔,有激情悲愤、先声夺人的导板,长吁抒事的正宫,欢快轻松的悦调,滑稽诙谐的金钱调等十余种。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种"阳春"的人(指农民)演的戏,称为"阳戏";二是因为傩戏与阳戏同班演出,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称"阴戏",阳戏显然也有还傩愿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阳戏,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阳戏"。最初傩戏是乡民们为驱鬼除疫,祈福纳吉而演出,有神圣的请神仪式,仪式后有戏剧故事演出,以后日渐向世俗化发展,祈福敬神娱神的目的性逐渐削弱,娱人自娱的功能渐渐加强,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宗教迷信色彩。阳戏就是在这种傩仪、傩祭、傩愿戏乃至民歌的演绎中不断进化脱颖而出,至清朝中叶臻于成熟,生旦净末丑行行齐备,音乐唱腔、表演程式、化妆、道具等已达到戏剧要素之所需。

  阳戏的孕育与形成。大庸土家族阳戏创始人为覃玉龙、覃玉凤兄弟。相传覃氏兄弟喜唱花灯,于康熙年间外出挑盐,兄弟二人在挑盐途中常以演唱花灯解乏,路人颇爱听闻,问其所唱何调,答日:"阳戏也!"自此便有了阳戏,其早期主要传人有覃楷之、覃必之等,主要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

    (审核:熊文渊)


观 点